创新实践 精细管理 提升设备体系运行能力和水平
发布日期:2016-07-05 来源:作者: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顾耀忠
点击数:21684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宝钢股份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公司位于南京,目前已具备年产730万吨铁、760万吨钢、750万吨热轧板卷、100万吨酸洗板卷、85万吨冷轧产品的生产能力。多年来,公司坚持以用户和企业效益为中心,深入设备管理变革探索与创新实践,致力于设备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打造“稳定、高效、低成本、可持续”设备支持保障体系,持续提升设备体系运行能力和水平,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第十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一、适应于市场竞争与企业经营变革,原点思维,创新实践“以TPM为基础,点检制为核心”设备维护管理多种模式运用
“理”即事物内在应循的规律,“管理”则是要把握依据事物内在规律施以的影响,梅钢设备管理所强调的原点思维,就是要回归到“理”的原点,探索设备维护管理并加以创新实践。
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危机,梅钢在2012年迎来二期新建产线陆续投运;钢铁供需形势、行业竞争压力、梅钢经营发展对设备管理和运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自2012年以来,结合钢铁企业生产产线和工序差异,以及设备运行与维护特点,探索优化和创新设备维护组织模式。
针对公辅、铁前原料区域以生产运维为主,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特点,推行公辅、铁前原料区域“点操结合”,强化落实岗位点检维护职责;针对冶炼区域工序连贯性较强,工况相对差,装备多,日常维护以日修周计划为主的特点,探索推行“点修结合”,强化点检检修协同;针对轧钢区域连续性生产,功能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强调关键设备周期检查维护和定期维修调整,突出轧钢区域“专业点检+TPM”,重点推进“设备功能精度管理”。
维护模式的优化实践,促进了全员协同与合力,职责分工做到更加明确,顺应了梅钢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设备体系管理要求,设备系统劳动效率提升13.9%,设备运行状态保持持续稳定。
二、强调设备过程管控,建立设备管理过程评价体系,揭示管理风险,促进管理改善
2013年梅钢以“绩效导向、强化督导、聚焦改善”,建立了涵盖设备状态、维修成本、物料、检修、点检、固资、计量管理等9大模块、71个子项的设备管理过程评价标准,同时搭建公司、二级单位两级评价推进架构,实施月(季度)过程检查与评价,并通过过程管理评价“红、黄、绿”状态色测评分析,直观展示管理现状,清晰揭示管理短板;通过管理模块和单位部门的量化得分及排名,形成绩效争先氛围,对推动基层设备管理规范性提高、设备业务管理质量改善,发挥了较好的督导和促进作用。
通过过程管理揭示,推动了设备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深化实践,如:推行检修质量分层管理,建立A/B类质量管控项目,完善维修作业标准和健全安全、技术控制方案;深化TPM管理,建立生产与设备绩效联动及项目化协同改善机制;开展备件上机溯源与下线追踪,细化备件一生管理工作等,实现了三年来公司设备管理绩效持续取得进步。
三、聚焦“能力、效率、规范”,培育高素质、高效率、精干有力的设备系统人力资源队伍
健全专业区域技术责任体系,建立设备技术人员与所辖区域设备和承担专业设备的运行状态绩效考评挂钩机制;技术人员定期形成专业技术分析,为现场点检维护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并参与设备故障分析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实行设备技改、维修工程的项目化责任担当。
广泛开展点检员技能健身和轮训等外培与自主内培,畅通能力提升途径与通道。大力推行以“设备结构原理维护要点、故障处置”为主题的“一人一讲”设备自主培训,近三年来约10000余人次接受培训,并通过“检修技能比武”、“检修信得过班组评比”、“区域团队会”、“集体点检”等活动,强化现场操作、点检、检修人员工作沟通机制,促进互学共学,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四、深化专业性技术研究与攻关,推动设备功能精度管理、隐患管理机制,支撑产品实现能力提升
深化功能精度管理,形成713个管理项目,组织设备功能精度管理诊断,推进设备质量损失真实归户;强化项目化攻关改善,针对功能精度疑难问题进行立项,组织专业技术、生产工艺技术人员成立专项团队协同开展攻关。
坚持设备隐患滚动梳理排查,定期设备清理,对公司级重大隐患设备实施重点管控和滚动消缺跟踪,促进重大隐患的及时消除,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015年设备原因导致的质量损失占比为4.71%(2014年6.46%),设备原因废次降11.4吨/万吨(2014年16.36吨/万吨),均好于往年;主线月均设备故障时间91.82小时/月,对比2012年下降22.9%;吨产品维修费从2012年的153元下降到2015年的123.38元/吨,各项设备管理指标持续得到改善。
设备是生产顺行和质量把握的基础,做好设备的基础管理就是对生产和产品质量最大的支持,梅钢将进一步发挥设备和生产人员对设备的关心和支持力度,争取作出设备管理方面新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