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我国能源体系酝酿重构
发布日期:2017-01-11 来源:中国工业报
点击数:22664
2016中国国际能源峰会暨展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发表演讲,演讲嘉宾均提到了我国需着手改善能源产业发展结构,通过产业间的协作与创新,发现产业未来的增长点,助力我国能源革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将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化解供需错位矛盾、创造产业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作为重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和消费需求。实现路径是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以及文化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创造产业新供给,奠定产业发展的新的基点。各行业的专家也在发言中对“创新驱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
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称,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国油气企业总体实现了平稳开局。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要突破一批勘探开发核心技术,提高新老油田开发效率,重点开发低品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技术和提高常规及老油田采收效率的技术,形成系统配套高效低成本的技术装备体系,保证国内油气长期稳定的增长;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石油产业升级改造,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油气行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围绕煤炭的转型升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目前,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矿山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进展,煤炭安全生产状况好转。他提出,“十三五”时期,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加快,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行业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优化存量、控制增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虑,推动能源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节约化利用,提升煤炭行业发展科学化水平,构建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体系。
电力体制的创新转型也在不断地推动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我国总体电力供需趋于宽松,电力绿色发展转型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诸多技术国际领先。这包括已建成特高压工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电网技术攻关等。现阶段还需加强智能电网基础建设,推进互联网+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网间的优化配置和多种能源的能力,使节能替代力度加大,同时,加大煤电转型升级,实施燃煤电场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速工程,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煤电机组改造和淘汰力度。
创新驱动发展
尽管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占据我国能源结构的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将在“十三五”能源结构调整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可再生能源缘何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瞩目?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除了政府起到的推动作用外,技术进步支撑了发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多种材料的运用,组件效率的提高等都是可再生能源取得大发展的原因。未来,解决长距离输送和消纳问题也需要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分布式的推广等。此外,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也将对调整能源结构起到助推作用。
以能源为动力的汽车工业也在国家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从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创新角度介绍,过去的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电池平均能量密度迅速提高,电机成本大幅下降,充电技术得到创新发展,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中。“新能源汽车创新是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他说。
广东省佛山市不断推进氢能源产业超前发展。创新地选择氢能源来做地方发展的新常态下的突破口。在佛山和云浮两个地级市,率先全国开通了两条氢能源公交的示范线,由此带动了氢能汽车的合作。突破了行政审批、市场运营以及资金瓶颈,跨区域的与四川、天津等地进行合作,打开了氢能的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总裁李春雷总结称,能源领域新的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革命性的技术发展为推进能源行业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能源行业新的技术、分布式能源、互联网+、先进储能技术等等,能源行业进入快速创新的阶段,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
据了解,本届峰会举办近30场行业专业会议活动和11000平方米展览,内容涵盖能源互联网、氢能与燃料电池、电力、油气、光伏、核电、燃气轮机、节能环保等众多领域,是我国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的全景式活动平台。交流内容主要包括新兴的专业领域、技术的跨领域交流与合作、行业间的跨界协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