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发布《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2019-05-20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点击数:3011
5月17日,在天津市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智慧应急发展论坛上,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发布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报告》。
据了解,2007年12月,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发展应急产业的任务要求。历经12年,特别是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发布后,产业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过,由于尚未建立统计检测体系,目前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从业人员,对整个产业发展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都比较困惑。
自2016年起,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4所历时两年多时间,首次系统梳理了我国应急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当前应急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意见建议,在国内开创性地编制完成《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报告》。
全国应急产业联盟执行副秘书长宋烜懿指出,《报告》对全国近3000家企业、近万种产品信息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急服务产品发展严重滞后,数量占比仅为2%,以事后“救援”为目标的处置救援类产品占比达56%,监测预警类和预防防护类占比分别为24%和18%,这与发达国家“重预防防护”的管理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逐步显现,出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南和中部五大产业聚集区。从企业数量上看,广东省最早提出发展应急产业,目前企业数量最多,陕西、湖北次之。从各省市产业结构对比情况上看,湖北省应急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形成了以武汉市为中心,以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以宜昌、襄阳、仙桃、咸宁及其应急企业为分节点的“一中心+一龙头+多节点+广辐射”、覆盖全省并辐射全国的应急产业网络体系。从典型领域发展状况看,与人生命最密切相关的医疗应急发展最快,其次是消防、交通应急等产业。近年来,水域救援、航空救援等领域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一批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也在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报告》显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急产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也应客观地认识应急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的应急产业基本是“事件推动型”被动发展,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产业地位还不明确、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各区域之间、各行业领域之间发展较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需求不稳定不确定导致产业规模普遍不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核心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大量依赖进口等问题。
《报告》认为,未来在安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应急管理将从当前以政府为主体向全社会人人参与转变,应急产品的购买主体也将从政府和大型企业扩展至全社会,以预防防护为主的巨大需求空间必将得到释放。对应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力度逐步加大,由以往被动、无意识状态,开始向主动、自发状态转变;由产品生产逐步向服务转型;应急产品要不断提升可靠性、稳定性、实用性和环境适应性,向标准化、系列化、无人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平急结合、专用与通用结合方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消防、安防、生产安全、应急通信、应急物流等代表性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产值,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量。
《报告》呼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包括进一步提升应急产业定位,对于市场规模小、又必不可少的特殊专用产品,可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立应急产品采购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应急产业应用推广体系,研究运用财政、保险、标准、目录等手段,制定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应急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完善高层建筑、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强制性标准。制定专用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企业代储等政策,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忧患意识,带动家用应急产品的普及等。
下一步,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将继续梳理完善应急产业基础研究工作,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深入研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