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资讯查询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氢能产业发展显示出少有的“躁动”

发布日期:2019-07-08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点击数:5087

   氢气是国际公认的最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的提供者,被誉为 “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的本质是 “灵活的能源载体”,可以实现零排放、能源相互转变、消纳弃风弃光、交通运输续航等。如果说20世纪是 “氧时代”,那么21世纪则进入了 “氢时代”。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有许多条件支撑,一方面我国能源安全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在氢能应用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经验和示范。但是,我国氢能产业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氢能发电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无论近期全国各地政策规划的相继出台,还是二级市场相关概念的持续爆发,氢能作为一个新的风口,正在受到能源市场的热捧。中国氢能产业与能源转型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朝阳区北京昆泰嘉华酒店召开,与当天夏至高温的天气一样,氢能产业显示出一种少有的 “躁动”。
  “如果氢能产业发展过热,制氢的矛盾就会突出出来,虽然氢能产业前景乐观,但不能过分夸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原副总经理曹耀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专家委副主任杜祥琬告诫:“从战略高度讲,发展氢能产业有利于我国能源的供需安全,有利于我国能源的环境安全。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初衷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起目前的经济性,更起长远作用的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千万不要忘了初心。” 
  “21世纪的终极能源”
  “氢能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但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由一次能源产生,因此发展氢能必须从源头可持续发展。”杜祥琬指出,发展氢能产业首先取决于拿什么制氢,目前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技术上都能走得通。但是,化石能源制氢全周期结果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转移,只有非化石能源制氢才可能实现无排放,因此更大规模的制氢则应立足于非化石能源。
  氢气是国际公认的最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的提供者,被誉为 “21世纪的终极能源”。6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在2019(第二届)钢铁智能制造创新实践研讨会上指出,氢能的本质是 “灵活的能源载体”,可以实现零排放、能源相互转变、消纳弃风弃光、交通运输续航等。如果说20世纪是 “氧时代”,那么21世纪则进入了 “氢时代”。
  曹耀峰介绍,根据世界氢能协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20%的二氧化碳减排要靠使用氢能来完成,氢能消费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8%,氢能汽车将占全球车辆的25%,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就业岗位,创造2.5万亿美元以上的市场价值。 
  我国氢能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国际氢能正处于产业加速阶段,而我国氢能产业链体系则初步建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副部长刘金周认为。而曹耀峰明确表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面临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减排、生态环境承载力、能源安全形势的压力,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未来能源,发展氢能恰逢其时。”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氢气生产和消费大国,已经占世界氢气总产量的30%,氢能产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北京清洁燃料协会会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永泽认为: “发展氢能产业,既要看到氢能发展的迅猛,也要看到氢能发展面临的困难。”
  “我国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倒逼我国实施氢能战略。”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勇健表示。氢能作为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最好“伙伴”之一,以氢能为介质和纽带,将非化石能源与能源消费终端有效连接起来,实现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让清洁能源全面覆盖社会生产和生活。
  曹耀峰介绍,氢能能量是木材的1000倍、煤炭的6倍、汽油的3倍、天然气的2.5倍,可广泛来源于煤炭、天然气、石油、工业副产物以及电解水,可实现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有效耦合,有助于我国构建安全、高效、多元的能源体系。
  实际上,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有许多条件支撑,一方面我国能源安全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在氢能应用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经验和示范。但是,我国氢能产业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氢能发电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据记者了解,就氢气储运来说,我国还没有既低成本、安全,又能满足高重量和体积储氢密度要求的通用储运方式,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储运标准体系,氢气储运仍然一切待解。
  产业生态是 “不二法门”
  氢能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非化石能源之一,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制定氢能发展战略和政策,大力推动加氢站建设,表明氢能产业即将由探索试验期进入产业导入期。目前,位居全球前三位的日本、德国、美国加氢站共有198座,占全球总数的54%。根据预测,到2025年,日本、德国、美国加氢站数量分别达到320座、400座、100座。
  对于我国氢能发展而言,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加氢站作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正在得到高度重视。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氢站共有41座,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计划建成加氢站1000座。
  曹耀峰说,我国氢能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下一步应抓紧推进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工程示范、科技攻关等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实,早在2016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首次提出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但是却没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
  张永泽认为,氢能产业生态中,氢的生产与储运仍然是建立在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基础上,需要巨大投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体系和物流体系支撑,所以产业生态形成是氢能产业发展的 “不二法门”。
  “没有产业生态链,氢能的发展则支离破碎。”张永泽表示,在氢能应用需求小、产业生态没有普遍形成情形下,需要聚焦场景化应用、集合有限需求、构建区域氢能产业生态有效策略。他强调,氢能产业生态构建攸关氢能产业成败,目前汽车制造主导氢能产业生态发展,同时跨国跨行业氢能战略联盟已经形成,另外传统能源公司在氢能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