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资讯查询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结构持续优化 船舶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19-08-20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点击数:6013

   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从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获悉,201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国际航运市场小幅回升,受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影响,全球新船需求大幅下降。

  我国造船完工量保持增长,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同比下降。“融资难”“接单难”等问题没有缓解,但我国船舶企业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修船企业的效益明显好转。
  船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我国骨干船舶企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船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主流船型迈入“智能船舶1.0”新时代,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30万吨智能超大型油船(VLCC)、13800TEU智能集装箱船顺利交付。高端船型研发建造取得新突破,8.5万立方米乙烷乙烯(VLEC)运输船、4.9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6.4万吨大型木屑船交付船东,国产极地探险邮轮、亚马尔项目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完成试航,7500车位LNG动力汽车滚装船、南极磷虾船、非官方医院船、全球首制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顺利出坞。特种船舶建造取得新成效,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交付使用。我国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大型浮式LNG存储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开工建造,国产大型豪华邮轮建造项目积极推进。
  智能制造工程稳步推进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上半年,骨干船舶企业克服了全球新船订单大幅萎缩、新船价格低迷、造船成本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不断加强生产管理,努力提高造船效率,持续推进船舶工业智能化发展,船舶建造质量、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江南造船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三维体验平台数字化建造交付了全球首艘无纸化建造船舶,造船效率提高30%,差错率降低60%,船台搭载周期缩短2个月。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研发制造的船舶智能制造流水线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能源消耗降低30%,人工比例降低40%,生产效率提高50%。我国首条船舶智能无人生产线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投入运行,产能提高15%。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相应的工序生产效率提高40%~400%,产品建造周期缩短15%~20%,保障了企业效益持续稳定增长。
  战略性重组有序开展
  上半年,国际新船市场需求大幅缩减,主要造船国家新船订单同比大幅下降。我国主要造船集团面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不利局面,顶住压力继续发挥好中央企业“稳定器”“压舱石”作用,统计显示,1~6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大央企集团三大造船指标合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8.9%、56.4%和62.2%(完工、新接、手持)。当前,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央企集团战略性整合稳步推进。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托管长航集团金陵船厂、江东船厂,并购整合中航船舶所属中航威海船厂。中船集团正与中船重工筹划战略性重组。
  船企多措并举去库存
  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基本维持在60美元/桶以上,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市场基本面有所改善,我国骨干海工装备企业紧盯市场变化,通过创新融资和交易模式,采取“出租、转让、出售、联合营销”多措并举的形式推进闲置海洋工程装备“去库存”工作,化解在手订单风险,取得了明显成效。中船集团交付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转卖1座风电安装平台;中船重工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交付2型3座自升式作业平台;招商工业转售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出租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交付1艘半潜式生活平台、出租1艘钻井平台,转卖5艘海洋工程辅助船。
  修船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上半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压载水管理公约”和“硫排放限令”的规定,使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装置和船舶尾气处理装置改装需求爆发式增长,修船单船产值同比大幅增长,骨干修船企业船坞利用率超过95%。骨干修船企业充分利用市场回升的契机,不断提高高端改装和修理能力,完成了国内首批次13万立方米大型LNG船修理工程、世界首例超大型集装箱船加长加高及脱硫装置安装一体化改装工程、国内首个豪华邮轮全船翻修总包工程、全球首个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LNG动力系统改装工程。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超高压水作业设备已全面取代传统喷砂作业设备,应用船舶累计超过300艘,引领中国修船业迎来绿色修船新时代。统计显示,1~5月,我国规模以上船舶修理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