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维护保障:优化运营管控体系 依托科技提升能力
发布日期:2016-07-05 来源:作者: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凌翔
点击数:36846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是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直属的地铁专业设施设备维护保障单位,现有员工8685人,主要承担上海轨道交通电动列车、通信信号、变电触网、轨道土建等运营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运行保障、大型维修、研究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
去年底,上海地铁11、12、13号线新延伸段通车试运营,这标志着2005年6月25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面建成。全网地铁运营线路总长588公里,车站364座,配属列车641列、3786辆,单日最大客流1036万乘次,今年单日最大客流更是猛增到了1152万乘次。
一、网络化运营管理的特征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设施设备规模持续增加,设施设备管理逐步呈现出网络化运营管理的特征,给设施设备系统维护和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一是各专业系统设备配置制式与型号多样,系统运行关联程度紧密,使得设备检修维护工艺趋于复杂,维护资源有效配置和维护保障的难度明显提升;二是风险隐患发生工况复杂,突发事件的影响通过换乘车站、系统设备接口,会产生多点传递、叠加传递,传递效应明显增强,传递速度更快,往往会影响到局部区域甚至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营;三是设备管理业务内容繁多,协调联动成为贯穿网络设备管理业务运作始终的关键要素,是纵向层次之间以及横向业务模块之间协同运作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网络化运营管理绩效的重点。
二、网络化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适应上海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确保上海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近年来,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秉承“体制架构扁平开放、资源配置统筹集约、线网联动职责分明、应急保障快速反应、管理手段科学先进”的网络化运营管理理念,建立了“1+N”设施设备管控体系。
“1”是指由基础性系统、运行性系统和绩效指标管理组成的设施设备维保体系,以过程为基础持续改进设施设备管理的绩效和有效性。
——基础性系统是指以资产、设施设备、物资为覆盖对象,完善制度、依托信息化管理,实行动态管理的基础管理系统。维保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以EAM为核心的基础平台,实现设施设备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和工单管理的全面覆盖。
——运行性系统是指以保障设施设备运营安全性、可靠性为目标,完善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维修管理的管理系统。维保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以设施设备为核心的运维业务系统,实现全网络的设施设备故障报修管理和施工计划管理、维修计划管理。
——绩效指标管理是指以持续改进和完善维保体系为目标,用指标体系对设施设备管理进行指引的管理系统。维保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以设施设备质量安全可靠性RAMS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实现分类KPI指标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N”是指多个管理职能板块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警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计划管理体系、设施设备状态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专业监管体系等,以职能管理为抓手强力支撑设施设备维保体系落地生根。
——在预警管理体系方面,以“预防为主、状态受控、应对及时”为原则,从“人、机、料、法、环”等多个维度辨析,实现设施设备风险的三级预警。
——在应急管理体系方面,建立运行机制、紧急处置机制、善后协调机制和评估机制,重点优化应急联动管理,形成跨专业的联动以及抢修队伍和维修队伍的联动管理。
——在计划管理体系方面,形成以年度计划为基础、以专业、线路、时间为维度的逐层逐级分解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施工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施工计划的跟踪管理。
——在设施设备状态管理体系方面,通过设施设备在线检测系统和RAMS指标预测分析,实现设施设备状态与维修活动之间的匹配性分析和动态触发机制。
——在标准管理体系方面,充分发挥标准的实施机制,加大对标力度,规范运行、持续改进,形成标准化工作新常态,做到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随意性。
——在专业监管体系方面,通过日报表、现场检查和信息平台等载体对设施设备的运维情况开展监管,对各专业单位在每日运维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改进对策建议,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全面提高专业监管效率。
维保公司通过“1+N”设施设备管控体系的运行,基本形成了状态管理统筹、计划管理统筹、生产执行统筹、现场指挥统筹、绩效指标管控等设施设备管理五项统筹能力,做到设施设备运行状态总体平稳有序。从作为设施设备管理核心指标的设施设备可靠度(5分钟晚点)来看,上海轨道交通因设施设备故障造成的5分钟晚点事件逐年下降,2015年设施设备可靠度达到156万车公里/件。据CoMET组织统计,上海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的可靠度从2010年至2015年,年均提升68%。
三、依托先进科技提升保障能力
“十三五”期间,维保公司将立足公共服务类企业基本定位,对标国内外同行,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整体目标,量化评价设施设备服务保障能力,强调设施设备管理水平全面综合发展,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理念,实现地铁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四个“加强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提高设施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智能化保障能力建设。首先做到硬件基础设备智能化,以车辆牵引制动控制系统的智能技术为核心,加强全面故障记录及车辆运行状态在线检测,为列车运营与状态维修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缩小运营间隔与无人驾驶提供硬件保障;其次做到跨专业设备智能化联动,将立足设施设备状态监控系统,建立跨专业应急联动触发节点,简化各子系统之间的传输环节,形成跨系统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和准确率。
第二,加强专家系统建设。依据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的思想,建立各专业知识库。总结积累地铁维护保障专家诊断思维,从知识源中辨识、收集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将轨道交通维护保障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对各类系统故障信息管理、危害程度分析、故障定位、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测的一体化专家系统,对专业系统设备维护保障提供决策支持,为智能化故障诊断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数据应用分析能力建设。有效采集地铁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运行状态的趋势分析和运行事件的组合对比,实现设备的故障预警和隐患排查,优化维修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加强修程修制的适宜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四,加强可视化管理能力建设。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从建设阶段向运维阶段的转移,推进设施设备状态检测系统与BIM模型有机结合,形成设备状态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提升施工空间管理能力和应急抢险即时定位能力。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在新一轮发展中,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设施设备保障的新常态下通过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统一思路、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全面贯彻城市轨道交通“社会责任第一、安全质量第一、团队协作第一”的核心价值观,一如既往地努力实现上海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为千万百姓乘坐地铁出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