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简介(上)
发布日期:2016-03-10 来源:本刊摘编
点击数:36524
编制GB/T 31131-2014《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面向制造企业、区域、行业等评估对象,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科学、量化、具备良好可操作性的分析和诊断工具。
通过该标准的制定与应用,一方面可以分析评价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及信息化实施效果,进而通过对区域(省、市)或行业企业样本群体的综合分析,反映当前区域或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从企业、行业或区域的多角度发现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区域、行业制定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良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面向企业流程和管理实践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附录文件,可以为准备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评测分析和推进的企业及相关区域或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原则。基于该标准,可以建立连续的反映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数据基础,建立区域或行业性制造业信息化数据中心,形成对制造业信息化本质规律研究的实证基础。
GB/T 31131-2014规定了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明确了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具体含义,确定了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的实施方法,适用于指导制造业信息化评测工作的规划、实施以及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状况分析。
一、总则
1、体系的组成
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包括下列内容:
(1)制造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2)制造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相关指标的说明;
(3)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实施与计算方法。
2、体系应用
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的应用应按照评估指标选择、企业调查、评估计算的过程进行。针对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的制造企业、区域和行业三类应用对象,进行系统评估。
二、制造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1、制造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由相关的四个维度指标组成,即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制造业信息化效益、制造业信息化环境四个方面,从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投入—应用—业务融合—企业效益、能力提升的因果数据链。以信息化普及度、信息化融合度、信息化效能度和信息化环境四个一级指标进行描述。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的一、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2、指标说明
(1)制造业信息化普及度
制造业信息化普及度通过对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信息化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数据的评测,反映制造企业在信息资源和基础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水平,它由四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财力投入、信息化人力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如表1所示。
①信息化战略地位
信息化战略地位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是企业信息化工作推进的出发点。它由信息化工作最高主管领导的职务、信息化主管部门级别位于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和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等三级指标构成。
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除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维护、信息化项目管理等一般职能外,也应包含是否涉及组织设计、业务流程重构等职能的考察。
②信息化财力投入
信息化财力投入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经济投入力度,由信息化投入力度、信息化预算的制定情况等三级指标组成:
a、信息化投入力度由连续年度企业信息化平均投入与相关年度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相比进行估算,或由连续年度企业信息化平均投入与相关年度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相比进行估算;
b、信息化预算的制定情况可分为单列、分散在各项目中、无三种情况。
③信息化人力投入
信息化人力投入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投入力度,由IT人员占全员比例、信息化培训费用等三级指标组成并进行估算。
④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基础设施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硬件的建设状况和信息化数据资源水平,由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网络性能水平、工业设备数控化率和数据管理水平等三级指标组成并进行估算:
a、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可由计算机(包括工业计算机、台式PC机、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等)在用数量与企业的全职在岗职工总数相比进行估算;
b、网络性能水平可由企业Internet网络出口带宽或计算机联网率等进行估算。其中,计算机联网率由经常性连入企业内部网的计算机数量与计算机在用数量相比进行估算;
c、工业设备数控化率指数控化生产设备占全部企业生产设备的比例,可只考察主要产品的生产设备。对于流程制造企业,可考察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率,即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控制(使用工控计算机、PLC等控制方式)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率。